纪实摄影作为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来的。至今30年来,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摄影界,对于纪实摄影还没有一个大众认可的明确定义。
目前全国高校摄影专业的纪实摄影课程,也没有规范化的统一教材,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们学校编著的《纪实摄影》教程,不仅是对纪实摄影教学的探索,也可以说是填补了这项空白。
国内的专家论述和理论著作,通常认为,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,由于政治体制的特殊关系,纪实摄影还处于空白期。我们认为,这期间的纪实摄影不仅存在,而且应该称之为中国特色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新纪实摄影乃至私人纪实摄影在西方的出现,今后究竟如何发展,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。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作为纪实摄影的教学,虽然要鼓励学生拓宽视野,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,也要态度鲜明地向学生讲清应该提倡什么,应该反对什么。观点明确地告诉学生,必须结合国情,深入生活,反映劳动大众的冷暖,关注社会,把焦点放在推进国家改革与进步的人和事上。
纪实摄影社会影响的根本意义在于人文价值。纪实摄影进入高校课堂的根本意义在于教书育人。如何通过纪实摄影课堂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,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的栋梁之才,必然是纪实摄影教学的宗旨。
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教师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观察力、是非判断力、问题分析力和形象表现力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增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,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,自然就成为纪实摄影教学的特色。
几年来纪实摄影教学的实践证明,效果良好,收效显著。09级上官高翔等学生以解海龙为榜样,深入生活,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疾苦,不仅拍出优秀的纪实摄影佳作,在全国高校摄影大赛上获得殊荣,也推动了山村小学旧貌换新颜,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。
07级郭娇等同学到人才就业市场拍摄纪实摄影作业,得出“大学生就业并不难”的结论。
08级晏兴云等同学深入棚户区,发现农民工的孩子上学困难,就呼吁社会给于关注,有关媒体用大版面给予刊发。 10级姚慧伦同学家住北京,对上班族乘地铁出行的困难感同身受,用毕业创作的形式,拍摄纪实摄影,文图并茂,呼吁有关政府部门尽快给予解决。
11级张宁等同学在“张鼓峰战役遗址”进行纪实摄影实践,面对国弱受人欺的历史事实,感慨万千,立志要为祖国的强盛做出贡献。
12级赵明同学,利用假期到边远山区免费为贫困儿童和村民拍照,一幅“我爱北京天门”的纪实摄影作品,不仅帮助孩子实现了梦想,还在全国高校摄影大赛中获得佳绩。系列“婚纱照”和“全家福”的纪实摄影作品,得到腾讯网络和《吉林日报》、《长春日报》、《东亚经贸新闻》以及长春电视台、吉林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与好评。
在连续6年的纪实摄影教学中,由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,育人为本,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,看问题的观点在变化,观察社会的能力在提高,对待社会的责任在增强,看待世界的观点在成熟。他们逐渐克服以自我为核心的思维定式,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前进的大潮中,思考着国家的大事,思考着自己的人生。他们不仅思考着现在,更在思考着未来。
编审 刘卓玉